(7)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指导:提示与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的知识复习要点、技能复习要点。本部分要提示理论知识的学习要点并提供模拟考试题。不要求每单元都有偏理论的课程,其取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联的理论习题不少于总习题的30%。
2.技能操作型单元(节)的编写模板
可设置:任务描述(或项目描述、项目导入)、任务分析(或项目分析)、必备知识、实施指导、任务评价、总结提升、拓展实训、知识链接、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指导等栏目。
(1)任务描述(或项目描述、项目导入):引入该单元所对应的任务(或项目),并说明该任务(或项目)的要求、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应以明显方式标记出。
(2)任务分析(或项目分析):对该任务(或项目)进行简单的分析,说明该任务(或项目)实施的条件和步骤,如工具设备和实施条件、步骤提示等。
(3)必备知识:本单元教学中要求掌握的知识。
(4)实施指导: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编写,阐述该任务(或项目)实施的具体步骤、方案等。可选择。
(5)任务评价:自评、互评、教师评(可采用表格式)。
(6)总结提升:总结该任务(或项目)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7)拓展实训(可选):可在每一单元(二级标题)或每一模块(一级标题)后补充一个与已完成任务(或项目)类似的案例。每模块加入时用二级标题、每单元加入时用三级标题。
(8)知识链接(可选):必备知识之外,知识面的拓展和延伸。
(9)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指导:不要求每个单元都有偏技能的课程,其取自职业技能证书相关联的技能实训不少于总量的30%。在本栏目中,应提示与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对接的知识复习要点、技能复习要点、提供理论复习(模拟试题)、技能实训(真题)。
另外,为了做好教材的应用实施,可由教材开发者配套开发课程标准,以弥补教学文件的缺位,并结合本门课程给出教学建议(推荐采用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并对教学条件、评价建议、教科书使用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进行说明。
(四)内容呈现和资源配置
在内容呈现上,证书教材的开发同样要符合职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育传播规律,做到图文并茂、科学准确。
在资源配置上,考虑到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教材应提供基于专业教学标准的《****专业证书课程实施规范》《****专业证书课程标准》和《****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理论和操作模拟题库卷库资源,最好配套职业技能评价考核模拟系统,以及必要的数字教学资源、教学仪器设备等。例如,课题组按照上述做法,开发的“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双证书”教材通过了教育部、人社部的评审,成为“双证国规教材”,同时课题组配套开发了《中职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双证书课程实施规范》和相关的课程标准供学校使用,同时课题组还组织教材编著者学习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的命题技术,对编著者开发的合乎命题技术规范的试题资源经过一定评审程序后纳入国家题库。
评价“课证融合”教材是否名副其实主要是看指标体系是否符合专业教学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有关“课证融合”教材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由思想性、职业性、科学性、达标性、适应性、规范性共六项构成。可由有关单位专门制定针对“课证融合”教材的评价体系,用于对“课证融合”教材最后验收。
四、“课证融合”的综合实训教材开发
综合实训是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起到承接课内实训、巩固所学的基本知识技能的作用,又为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奠定基础。基于“课证融合”的综合实训课程教材的开发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活动为重点,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考试学的基本原理,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要求,对实训的目标要求、任务设置、方法步骤、重点难点、评价标准给予准确的把握。综合实训任务的安排应遵循阶段式、模块式的设计,注重指导反馈,要避免评价环节的缺失。
(一)教材功能
在“课证融合”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训课程的目的是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使学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初步适应岗位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