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案例:
(播放“一分钟了解《拿来主义》”短视频)
……
师:这篇文章针对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这一问题,驳斥了盲目排外的“闭关主义”,讽刺了崇洋媚外的“送去主义”,在辨析了“送来”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的主张。我们也发现,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来证明观点,阐述自己的主张。
这篇课文中也有多处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那老师想问问大家,第八段中的“大宅子”指的是什么?
生1:“大宅子”指的是外来文化。
生2:我认为“大宅子”指的是传统文化。
师:看来大家的观点还不一样呢!分析一个词的意思,通常都要结合上下文。既然大家有不一样的观点,那么大家就一起来探一探究竞吧!现在给大家十分钟的讨论时间,持相同观点的同学为一组,同学们先自己思考一会儿,然后再在小组内部讨论,稍后我们找同学代表来发言。
(十分钟后)
师:现在请同学代表依次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学代表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同学都要仔细听,想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生3:“大宅子”一听就具有非常深厚的中国文化气息,“大宅子”里的东西都是“旧”的,而且第八段最后一句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与“拿来主义”相对的就是“送去主义”,那“送去”的肯定就是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东西不就是传统文化吗?而且第八段中“孱头”“昏蛋”“废物”这三个词分别代表着对传统文化懦弱害怕、全盘否定、全盘肯定的三种态度,所以我觉得“大宅子”指的是传统文化。
师:听起来有点儿道理!另一个小组有什么想说的?
生4:因为文中的“穷青年”不是“大宅子”的原本主人,而是不知什么手段得来的。我也是找到了第八段的最后一句话,我认为“‘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的意思是“‘拿来主义者”不全是这样的,也就是有持懦弱害怕、全盘否定、全盘肯定这三种态度以外的第四种态度的人,这一点可以从第九段中验证。所以这三种态度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师:分析得很详细!刚才那位同学代表,你们组觉得这位同学代表说的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进行了短暂的讨论)
生3:嗯……好像有点儿道理。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读一下第八、九段,边读边思考。
(生读)
师(问生3):现在你们还坚持自己的观点吗?
生3:不坚持了,他说得对。我们要向他学习,之后分析问题再仔细一点。
师:你们的表现也很棒,回答问题不怕出错,错了可以改,但珍贵的是积极思考、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希望你们保持自己的优点,期待你们下次更加优秀的表现。
问题:
19.(1)请说明教师播放“一分钟了解《拿来主义》”短视频的意图。(10分)
(2)请评析该教师是如何发挥引导作用的。(10分)
①降低学习难度,把握学习方向。鲁迅的文章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只靠自己很难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短视频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指明方向。
②短视频有音有画,比单一的文字更有趣,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③拓展学习资源,丰富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引起学生的共鸣。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顺利带领学生完成了教学任务。材料中,当学生的观点不同时,教师没有直接明确孰是孰非,而是顺势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提醒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既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提高。之后,教师有序组织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强调一方答题,另一方仔细听。在学生代表回答完问题后,也没有直接指明谁答的对,而是组织学生齐声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读促思,帮助学生领悟“大宅子”的正确含义。最后,教师对回答错误的同学给予肯定和鼓励,保护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后续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最新试题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本文第2段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该段具体内容说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阅读本文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题。 课文原文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
请指出该习作在写人叙事方面的一个优点或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2分)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题。 松柏独在 ①小马从小喜欢植物,他喜欢牡丹的国色天香,喜欢海棠的清新淡雅,可他最爱的还
案例:阅读教师录制《苏武传》授课视频的讲稿片段,完成第16题。 请同学们想一想,单于利用派卫律劝降?卫律是怎样劝降的?苏
阅读某教研组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教研组长:这周教学统编教材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本单
阅读某教师单元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在“走近鲁迅”的任务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从《狂人日记》《药》《铸剑》
阅读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新闻报道
阅读《氓》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师: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之一是品味诗歌之美,让我们先从细节中去探究。比如诗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