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单选题阅读《师说》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在教学新课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些关于尊师重道的历史典故,但是学生并不感兴趣,没有达到我的预期。课下我突然想到,来听课的老师学生也都认识,如果我来讲讲我是如何向其他同事学习的,以我自身的经历来向学生诠释“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学生应该会比较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应该会更好。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当课堂上出现动态教学资源信息时,教师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辨识其价值,去伪存真,并作出教学决策:是否有用?何时使用?怎样使用?继而确认教学资源的特点,取其精华,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自身经历比历史典故更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A.教师自身经历比历史典故更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应兼顾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B.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应兼顾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C.教师授课时须完全按照教学设计进行,保证教学环节无缝衔接
C.教师授课时须完全按照教学设计进行,保证教学环节无缝衔接
D.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资源识别力,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
D.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资源识别力,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

参考答案:C进入在线模考
尊师重道的历史典故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较远,学生无法深人体会其内涵,因此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反思自己如果用自身经历和学生较为熟知的其他教师来举例诠释,会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A、B两项分析均正确。教师授课时并不能保证课堂实际与预设完全一致,如果教学设计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教师则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充分利用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灵活应对,C项分析错误,D项分析正确。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阅读某教师有关课外阅读的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组织课外阅读,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教师需要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帮助学生探索课外文学知识,进行有关阅读材料的筛选,从中挑选具有阅读价值的文学作品。开设课外阅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写作体系,使学生即便在面对陌生的题材和内容时,也能够从容分析,有效梳理,顺利写作;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掌握更多文学知识、提升语文学习水平、改善认知思维,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下列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要想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教师必须组织课外阅读
A.要想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教师必须组织课外阅读
B.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课外文学,都可以作为阅读材料
B.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课外文学,都可以作为阅读材料
C.写作体系的建立会限制学生对陌生题材和内容的处理
C.写作体系的建立会限制学生对陌生题材和内容的处理
D.课外阅读活动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改善认知思维
D.课外阅读活动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改善认知思维

2阅读《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评课记录,按照要求答题。
李老师执教的《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入环节处理得很流畅,从对陶渊明其人、其文的介绍,自然过渡到了对“序”的学习,学生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理解序言。虽然看似对作者其人、其文的介绍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在整堂课中,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很有必要的。接下来的序言教学中,李老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进行了翻译,看似分析得很透彻,但以学生目前已掌握的知识来说,本堂课的序言文字浅显且注解详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或合作学习理解序言的意思,而李老师的做法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李老师秉承了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的理念,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解决了生字的读音和词语的理解问题。但是,学生在理解作者的情感时中遇到了困难,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李老师通过设置一环一环的提问,将问题分解,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提问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带领学生逐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对上述评课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背景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
B.“少教多学”的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C.教师要清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这样更有利于教学环节的设计
D.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控自己的预设,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教学

3阅读《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纵观全词,满是愁情,下面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抒发词人愁情的句子。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词人用口语化的语言反问“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愁’字概括得了的呢?”既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师:归纳得很完整。还有谁要补充?
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中的“正伤心”也是直接抒发作者内心伤感哀愁的句子。此外,作者说南飞的秋雁是“旧时相识”,自己曾在北方见过,借南飞的秋雁表达了浓重的思乡之情,渲染了冷清孤寂的黯然心境。
师:分析得很仔细。还有谁要补充?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话用了七组叠词来增强节奏感和音乐美。作者苦寻逝去的美好生活和深爱的恋人无果,只留下失落伤痛,突出了作者凄凉愁苦的心情。
师:这句话找得很准确,但是分析得还不够全面。你能再结合作者的经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来详细分析一下吗?
生:此时作者经历了南渡之悲,国家政权崩溃,丈夫病逝,她一个人流离失所、无依无靠,作者此时“寻寻觅觅”的是曾经的美好家园,“冷冷清清”既指环境冷清也指心境清冷。“凄凄惨惨戚戚”既指心情凄凉,也是作者一生凄惨命运的总结。这三句用在开头,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基调。
师:分析得非常好。接下来请大家有感情地齐声朗读全词,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一下作者
内心的凄凉愁苦。
(学生朗读)
对上述教学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作的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角度
B.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占用了课堂时间,应转变教学方式
C.“知人论世”对学生深入理解词作内容有较大的意义
D.在深入感悟作者的心境方面,默读比齐声朗读更有效

最新试题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本文第2段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该段具体内容说

类型:简答题2023-03-12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类型:简答题2023-03-12

阅读本文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题。 课文原文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

类型:简答题2023-03-12

请指出该习作在写人叙事方面的一个优点或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2分)

类型:简答题2023-03-12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题。 松柏独在 ①小马从小喜欢植物,他喜欢牡丹的国色天香,喜欢海棠的清新淡雅,可他最爱的还

类型:简答题2023-03-12

案例:阅读教师录制《苏武传》授课视频的讲稿片段,完成第16题。 请同学们想一想,单于利用派卫律劝降?卫律是怎样劝降的?苏

类型:简答题2023-03-12

阅读某教研组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教研组长:这周教学统编教材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本单

类型:单选题2023-03-12

阅读某教师单元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在“走近鲁迅”的任务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从《狂人日记》《药》《铸剑》

类型:单选题2023-03-12

阅读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新闻报道

类型:单选题2023-03-12

阅读《氓》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师: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之一是品味诗歌之美,让我们先从细节中去探究。比如诗中多

类型:单选题202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