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研讨与练习】
前人评《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
一、研读文本
1.研读首联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翻译首联,教师点评。
明确: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教师提问: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学生讨论后明确:深秋萧瑟图。
2.研读领联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翻译颔联,教师点评。
明确:巫峡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教师提问: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学生讨论后明确:巫峡风浪图。
3.研读颈联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翻译颈联,教师点评。
明确: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我”虽然不能东归,飘零在外,却依然心系故园。
教师提问:描写了作者怎样的情状?
学生讨论后明确:对菊落泪、见舟伤心。
4.研读尾联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尾联,教师点评。
明确:又到了赶制冬天御寒衣服的时候了,傍晚,白帝城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教师提问: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学生讨论后明确:赶制寒衣图。
二、艺术鉴赏
1.结合作者生平,赏析首联的深秋萧瑟图。
学生讨论后明确: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意,则似乎是充溢于作者心头的苦闷的象征。
2.结合写作背景,赏析颔联的巫峡风浪图。
学生讨论后明确:颔联描绘了巫峡景象和阴森气氛。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罩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3.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赏析颈联与尾联。
学生讨论后明确: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借“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地显现令人唏嘘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借苍凉的暮色秋声,表达阴沉苍凉的心情。
三、教师小结
前人所言《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对这首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是对的,只是言之过简。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者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富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感知情感
教师提问:通过研读文本和赏析语言,深刻感悟了诗歌的意蕴,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学生完成以下板书:
首联——(暮年潦倒、凄凉寂寥、迷茫惆怅)
颔联——(国家动荡、内心不安、心情沉闷)
颈联——(思乡心切、悲痛难耐、无奈忧郁)
尾联——(孤独忧伤、思念亲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B.《绿》
C.《背影》
D.《歌声》
A.明月
B.大雁
C.菊花
D.芭蕉
A.《家》——高觉民
A.《家》——高觉民
B.《雷雨》——鲁大海
B.《雷雨》——鲁大海
C.《阿Q正传》——赵太爷
C.《阿Q正传》——赵太爷
D.《水浒传》——林冲
D.《水浒传》——林冲
最新试题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本文第2段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该段具体内容说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阅读本文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题。 课文原文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
请指出该习作在写人叙事方面的一个优点或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2分)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题。 松柏独在 ①小马从小喜欢植物,他喜欢牡丹的国色天香,喜欢海棠的清新淡雅,可他最爱的还
案例:阅读教师录制《苏武传》授课视频的讲稿片段,完成第16题。 请同学们想一想,单于利用派卫律劝降?卫律是怎样劝降的?苏
阅读某教研组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教研组长:这周教学统编教材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本单
阅读某教师单元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在“走近鲁迅”的任务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从《狂人日记》《药》《铸剑》
阅读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新闻报道
阅读《氓》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师: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之一是品味诗歌之美,让我们先从细节中去探究。比如诗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