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师:有人这样评价姜夔:“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请你结合这句话,谈谈对这首词的看法。(学生在沉思)
生1:我反对这种说法。我觉得虽然作者没有像有些诗人那样直抒胸臆,但他融情于景。
师:你能否说明白点.可以结合文本来谈。
生1:“二十四桥”一句是景物描写,这一句写了三个静物:二十四桥、河水、月亮。它们本身就渲染了一种压抑甚至凄凉的气氛,很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韵。
师:好,很有个性,看法独特。别的同学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2:我同意第一个学生的看法,我认为,“冷月无声”一句有“顾左右而言它之意”,作者只说了桥、河水、冷月,乍一看,好像太平常不过,但仔细琢磨就会生出一丝惆怅和悲怆。
师:说得对.能否具体点?
生2:“冷月无声”运用拟人的修辞,很能写出扬州此时荒凉甚至荒芜的景象。诗人故意没有写明白,而让我们产生遐想和联想。所以,我认为这是话中有话,顾左右而言它。
师:分析得很有个性。刚才两位力挺姜夔。我问一下,有没有赞同王国维的?那句话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他可是现代文学大师啊。
生3:我赞成王国维的评析,他写景的特点是模糊,不是那种浓墨泼洒,而是惜墨如金。写得很少.但写得很有味道。有点遮遮隐隐的感觉。但这就是姜夔。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扬州慢》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借文学大师的评价.引导学生鉴赏和品味它的特别之处。为学生的品味鉴赏设置了方向
B.面对学生们不同的看法教师没有片面地否定.而是巧妙地引导,并借此让学生把思考点集中到对王国维看法的评析上
C.教师将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和方法剖析出来,呈现给学生,然后提问,再引领学生去思索.这就让教师在这个细节的处理上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和学生形成了垂直性互动
D.三个学生都对王国维的看法提出了异议。并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的过程。学生1概括出了“压抑、凄凉”,学生2“惆怅和悲怆”,表述方式不同,可是殊途同归——情感可以说完全一致
【答案】B。
【解析】教师通过阐述王国维的看法,目的是引导学生评析《扬州慢》这首词,而不是舍本逐末评析王国维的评价。故针对学生们不同的看法.教师没有片面地否定.而是巧妙地引导使学生的发言集中到文本的鉴赏和评析上。B项说法错误,当选。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见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生自读课文1
师:理解课文内容或是理解课文片段的内容,要注意运用“多角度品析”的方法.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如情节、人物、环境、人物活动、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结构层次、修辞手法、段落大意、表达目的、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理解,力求有自己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再阅读课文,然后自主、合作学习,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从表达方式来看,这是一个描写段,它给我们一种苍凉之感。
生:从人物看,少年闰土的活泼能干、勃勃荚气已经荡然无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在痛苦中的闰土画像。
生:从描写顺序看,由远及近,以此描写身材、脸色、眼睛、头上、身上、手,符合观察习惯,先远望身材,再注视脸面,然后打量全身。
生:从表达目的看,这段肖像着重写变化,反映当时农民的苦难。
对以上教学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够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B.多渠道开发文章内容,多途径质疑、设疑
C.能够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发现问题
D.能够使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发现问题
教师让学生反复品读“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一句。
师:这句台词的舞台说明中有“眼泪要涌出”一句,你读出了什么?
生1:这说明侍萍旧情难忘,她希望周朴园能够认出她。当周朴园要她“下去”时,她感到这辈子恐怕再也不能和周朴园相认了。所以泪要涌出。
师:分析很到位。但是,既然旧情难忘,为什么又要喊周朴因为“老爷”呢?
(生默然)
师:我们想象一下,三十年前,当他们处在热恋中时,侍萍会怎样称呼周朴园?
生2:喊他“少爷”。
(很多学生附和)
师:请注意,我说的是热恋中,而不是侍萍刚到周家时。同学们觉得,我老婆现在会不会这样喊我:“×××老师,你去把碗刷一下吧。”
生(大笑):不会。
师:当然不会,叫上我的身份职业多生疏啊。她会亲切地叫我“××”或“老公”。(生笑)回到
刚才的问题上。三十年前。当他们处在热恋中时,侍萍会怎样称呼周朴园?
生(齐答):朴园。
师:对呀,以前叫“朴园”,现在叫“老爷”,反映了什么呢?
生3:他们曾经亲密的距离现在拉远了。
师:说得好,但还可以更深入。我想起鲁迅的《故乡》里闰土似乎也喊了“我”一声“老爷”,谁能回忆一下“我”的感受?
生4(兴奋):好像是“我”打了一个寒噤,“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师:好一个“厚障壁”呀。文中,侍萍在早已认出周朴园的情况下,她依然执意地喊周补园为“老爷”.你能悟出什么来吗?
生5:我感觉,侍萍执意地喊周朴园为“老爷”,是想执意地拉开与周朴园的距离,说明她心中对周朴园依然有怨恨。
师:是啊。“眼泪要涌出”说明她旧情难忘希望被认出。一声“老爷”又说明她怨愤难平不希望被认出。她心中有太多的矛盾、无奈和苦楚。我们品读的这一句集中显现了侍萍在整个第一场中的复杂心理。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雷雨》一课时的教学片段,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抓住了“老爷”这个包含着丰富意蕴的词语大做文章,体现了教师深厚的语言文字素养
B.找对语言点后。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两次引入相关经验或知识给学生铺路搭桥.体现了教师强调要让学生经过努力。自主地获得知识的教学意识
C.“但是.既然旧情难忘,为什么又要喊周朴园为‘老爷’呢?”是铺垫性问题,打开了学生准确理解文中侍萍对周朴园称呼的巨大变化的原因大门
D.借助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知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侍萍执意要拉开距离的怨愤心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体现了教师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一教学技巧
(1)教师用幻灯片打出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段文字。
(2)教师对语段进行语法分析。
师:刚才同学们看了“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段材料.一定有助于理解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下面我们再来对这段文字进行一下语法分析,来进一步理清句子的层次。(教师点拨后,用幻灯片打出语法分析)
(3)朗读文段。
(学生思考1分钟后)
师:下面。我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这段文字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三段时的一段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最新试题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本文第2段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该段具体内容说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阅读本文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题。 课文原文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
请指出该习作在写人叙事方面的一个优点或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2分)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题。 松柏独在 ①小马从小喜欢植物,他喜欢牡丹的国色天香,喜欢海棠的清新淡雅,可他最爱的还
案例:阅读教师录制《苏武传》授课视频的讲稿片段,完成第16题。 请同学们想一想,单于利用派卫律劝降?卫律是怎样劝降的?苏
阅读某教研组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教研组长:这周教学统编教材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本单
阅读某教师单元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在“走近鲁迅”的任务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从《狂人日记》《药》《铸剑》
阅读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新闻报道
阅读《氓》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师: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之一是品味诗歌之美,让我们先从细节中去探究。比如诗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