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A.这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设计
B.能够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
C.这是初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尽快抓住报告文学的特点
D.意在鼓励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勇于表达自己.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答案】C。
【解析】教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讲述包身工的故事的设计是着眼于课文内容及学生的表达的.而不涉及对文本文体的了解,C项说法错误,当选。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师:这篇课文结尾写道:“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便裹紧大衣离开广场走了。后来怎样了呢?课文没有交代,留给读者去思考。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把后来的事情说出来,以“广场事件之后”为题,做口头作文。这篇口头作文的要求:第一,内容要和原文衔接,不是另编故事;第二,人物的思想品质、道德作风必须和原文一致;第三,口头作文的中心思想,要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第四,在符合上述三点要求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想象力,添出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的教学小结,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生发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迁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B.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了有机联系,将读和说两种能力要求合理整合。将课堂知识积极向课外拓展延伸
C.反复提到“和原文衔接”“和原文一致”“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等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D.教师通过教学小结将学生思维发散开来.既巩固了当堂课的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作者巴金和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巴老先生是一代文学大师.更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作品以及他伟大的灵魂都是学生要了解和学习的.故设计重点是理解巴老先生作为受害者却能率先站出来,直面这段惨淡荒唐的历史,拷问自己的灵魂,让学生瞻仰作者的人格魅力。而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很大一部分学生都不了解.所以须花时间让学生认识这段历史,通过列举刘少奇、彭德怀、陈毅、吴晗、老舍、傅雷等人以及巴老先生自己在文革时期遭迫害的例子,让学生重点了解文革年代的疯狂、荒唐、人性沦丧、人人难以自保的惊心历史,以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小狗包弟》这篇课文。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1.从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狗?2.作者为什么要向一条小狗表示歉意?3.小狗之死到底是谁的罪过?4.作者表示歉意的深层含义(即文章主旨)是什么?待第四个问题明确后,对勇于自责反省的精神做适当拓展.包括:1.德国的忏悔与日本的靖国神社参拜事件。(这个例子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跪着的德国人永远比站着的日本人伟大——这就是忏悔、反省的人格魅力。)2.认识自己——忏悔意识与我。(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期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懵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给别人带来过深深的伤害。古人云:“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让我们袒露心声,做个勇敢真诚的人吧!)从课内到课外,从明确主旨到举例子理解主旨,从他人推及自己,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并从作者这里得到一些真实而深刻的启示,引发学生长久的思考。
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为《小狗包弟》一课设计的教学思路,以下对其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和了解文革背景.能提高第二课时的学习效率
B.第二课时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逐步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思考,但教师要完成几个主要问题的思考和对忏悔自责精神的理解和拓展.就必须加进对作者和文革背景的详细介绍
C.没有关注课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应从这篇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人手.多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揣摩这种写法
D.拓展内容能紧扣文章主旨。有对他人忏悔、反省的理解和思考,更有对自己的反省、思考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从环境到人物,我们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不变”的事物?(生阅读查找,师巡视,适当点拨)
师:好。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生:四叔比以前没有大改变。
生:几个本家朋友也和以前没有大改变。
师:【A】 很好,那么。我们提到了“祝福”习俗.除了拜神祭灵,还有哪些是现在也没有改变的?
生:放鞭炮、办年货
师:【B】这就是小说中的“杀鸡”“宰鹅”。当然.像小说中写的一样。过年能下一场雪就更好了。
生:瑞雪兆丰年。
师:【C】是呀,课文中还有一个细节,虽然没有说“变”或者“不变”.但从常理分析.应该是多年没变了,这也是“我”这个知识分析才会关注的,大家看看。能不能找到?
生:是对联。“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平和”’。
师:【D】哪个词表明对联也长久未变了?
生:“脱落”。
师:在这样一个“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凝滞僵化的小镇上,“我”感觉极其无聊,“决计要走了”。可是.作者却突然一转,想到“昨天”遇到的一个人,那是——
生:祥林嫂。
以下对文中画线部分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教师引导自然合理,层层推进,使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强化而又贴近现实生活
B.这一部分师生的对话自然流畅,很好地解决了课文开头对“祝福”时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结概括.为下一步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C.于细节中见本质.这是教师理解课文的独到之处
D.教师长久地纠结于“变”和“不变”上。忽视了对本文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探究。对整体解读课文无实际意义
最新试题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本文第2段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该段具体内容说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阅读本文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题。 课文原文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
请指出该习作在写人叙事方面的一个优点或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2分)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题。 松柏独在 ①小马从小喜欢植物,他喜欢牡丹的国色天香,喜欢海棠的清新淡雅,可他最爱的还
案例:阅读教师录制《苏武传》授课视频的讲稿片段,完成第16题。 请同学们想一想,单于利用派卫律劝降?卫律是怎样劝降的?苏
阅读某教研组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教研组长:这周教学统编教材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本单
阅读某教师单元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在“走近鲁迅”的任务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从《狂人日记》《药》《铸剑》
阅读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新闻报道
阅读《氓》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师: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之一是品味诗歌之美,让我们先从细节中去探究。比如诗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