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呗网 > 中级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 考试题库 > 公司信贷 >

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公司信贷(中级)第一章公司信贷概述(9)

蚂蚁考呗网     [ 2017-10-23 ]   点击次数:

  (1)5年期,一般适用于短期贷款,结清后原则上再保管5年;
  (2)20年期,一般适用于中、长期贷款,结清后原则上再保管20年;
  (3)永久,经风险管理部及业务经办部门认定有特殊保存价值的项目可列为永久保存。
2.贷款档案管理
3.贷款档案的销毁
(四)客户档案的管理
第十二章  贷款风险分类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
一、贷款风险分类概述
 (一)贷款分类的含义和标准
1.贷款分类的含义
2.贷款分类的标准
  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5月颁布并实施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规定,按照商业银行贷款资产的风险程度,可将贷款划分为五类(亦称“五级分类”),即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
  下面是我国中央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中对贷款分类的核心定义:
  1、正常类: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2、关注类: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是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贷款本息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3、次级类: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的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4、可疑类: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5、损失类: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二)贷款分类的目标
(三)贷款分类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
2.及时性原则。
3.重要性原则。
4.审慎性原则。
(四)贷款分类的考虑因素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借款人的还款记录;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贷款项目的盈利能力;贷款的担保;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银行的信贷管理状况。
(五)贷款分类的监管要求
(六)贷款分类的意义
1.贷款分类是银行稳健经营的需要
2.贷款分类是金融审慎监管的需要
3.贷款分类是利用外部审计师辅助金融监管的需要
4.贷款分类是不良资产的处置和银行重组的需要
(七)贷款风险分类的会计原理
1.历史成本法
2.市场价值法
3.净现值法
4.公允价值法
  实际上,当前较为普遍的贷款分类方法,主要依据公允价值法。
二、贷款风险分类方法
(一)基本信贷分析
  在贷款分类过程中,银行首先要了解的就是贷款基本信息,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贷款目的分析
2.还款来源分析
3.资产转换周期分析
4.还款记录分析
(二)还款能力分析
  在贷款分类中所进行的财务分析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利用财务报表评估借款人的经营活动
2、利用财务比率分析借款人的偿债能力
(三)还款可能性分析
1.担保状况分析
2.非财务因素分析
(四)确定分类结果
1、正常类: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并且对贷款本息能按时足额偿还;
2、关注类:借款人的还款可能性存在以下可值得关注的表现
(1)净现金流减少;
(2)借款人销售收入、经营利润在下降,或净值开始减少,或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征兆;
(3)借款人的一些关键财务指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有较大下降;
(4)借款人经营管理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借款人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
(5)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差,不与银行积极合作;
(6)贷款的抵押品、质押品价值下降;
(7)银行对抵押品失去控制;
(8)银行对贷款缺乏有效的监督等。
3、次级类:借款人的经营管理及财务状况存在以下特征:
(1)借款人支付出现困难,并且难以按市场条件获得新的资金;
(2)借款人不能偿还对其他债权人的债务;
(3)借款人内部管理问题未解决,妨碍债务的及时足额清偿;
(4)借款人采取隐瞒事实等不正当手段套取贷款。
4、可疑类:借款人的经营管理及财务状况存在以下特征:
(1)借款人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2)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处于停缓状态;
(3)借款人已资不抵债;
(4)银行已诉诸法律来回收贷款;
(5)贷款经过了重组仍然逾期,或仍然不能正常归还本息,还款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等。
5、损失类:借款人的经营管理及财务状况存在以下特征:
(1)借款人无力偿还,抵押品价值低于贷款额;
(2)抵押品价值不确定;
(3)借款人已彻底停止经营活动;
(4)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停止时间很长,复工无望等。
  在实际贷款分类过程中,对各类贷款的(风险)特征判断还应注意以下情况:
1.正常类贷款
  正常类贷款偿还没有问题,经过各种信息判断分析,没有理由怀疑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并且从目前的分析来看,贷款不会有损失的可能。这就是正常贷款的典型特征。
2.关注类贷款
  关注类贷款偿还也没有问题,但是从各种信息分析来看存在潜在缺陷,如果潜在缺陷继续存在下去将会影响贷款的偿还,这就是关注类贷款的显著特征。
3.次级类贷款
  次级类贷款的缺陷已经很明显,即正常经营收入不足以偿还贷款,需要诉诸抵押和保证,甚至在执行了抵押或保证之后,仍有部分损失的可能。
4.可疑类贷款
  可疑类贷款的特征是肯定要发生一定的损失,只是因为存在借款人重组、兼并、合并等待定因素,损失金额还不能确定。在贷款分类时,对这类贷款的分类,要考虑“有明显缺陷,且有大部分损失”的关键特征。
5.损失类贷款
  损失类贷款就是大部分或全部发生损失,即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的或只有极少部分收回的贷款。但在贷款分类过程中,银行一定要掌握损失类贷款的定义特征,损失类贷款并不意味着绝对不能收回或没有剩余价值,只是说贷款已不具备或基本不具备作为银行资产的价值。
三、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
(一)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含义和种类
1.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含义
  从事前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可以将贷款损失分为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通常银行提取资本金来覆盖非预期损失,提取准备金来覆盖预期损失。因此,贷款损失准备金是与预期损失相对应的概念,它的大小是由预期损失的大小决定的。
2.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种类
  商业银行一般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有三种:普通准备金、专项准备金和特别准备金。
(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范围
  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范围为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具体包括:贷款(含抵押、质押、保证等贷款)、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进出口押汇、拆出资金等。
(三)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基数和比例
1.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基数
  普通准备金的计提基数有三种,一是选择以全部贷款余额作基数;二是为了避免普通准备金与专项准备金的重复计算,选择以全部贷款扣除已提取专项准备金后的余额为基数;三是选择以正常类贷款余额或者正常类贷款加上关注类贷款余额为基数。
2.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比例
  普通准备金的计提比例:一般确定一个固定比例,或者确定计提比例的上限或下限。
  专项准备金的计提比例:由商业银行按照各类贷款的历史损失概率确定;对于没有内部风险计算体系的银行,监管当局往往规定一个参考比例。
  特别准备金的计提比例:由商业银行或监管当局按照国别或行业等风险的严重程度确定。
(四)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原则
1.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要符合审慎会计原则的要求
  慎会计原则又称为保守会计原则,是指对具有估计性的会计事项,应当谨慎从事,应当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不预计或少预计可能带来的利润。
2.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要坚持及时性和充足性原则
(五)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方法
1.对大额不良贷款逐笔计提专项准备金
  对于划分为损失的贷款,应按贷款余额的100%计提专项准备金。
2.按照分类结果对其他“非正常类贷款”计提专项准备金
  对于其余的“非正常类贷款”,按照汇总分类结果,根据各类贷款不同的内在损失,分别予以计提准备金。
3.对“非正常类贷款”的同质贷款计提专项准备金
  对于一些金额小、数量多的贷款,要采取批量处理的办法。因为影响这些贷款偿还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非常接近,逐笔计算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对这些贷款中正常类以外的贷款计提专项准备金时,也应采取批量处理的方法。
评论责编::admin
广告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