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A】解析:社会工作的要素之“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即以帮助他人、服务他人、促进社会福利和社会公正为自己行动的目标。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
9.【C】解析: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有6个方面,其中包括对服务对象负责和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在本题情境中,老张发现王女士遭受了暴力行为,出于对服务对象负责的考虑,不能视而不见,还要考虑到尊重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首先应该做的是征询王女士意见,故应选C。
10.【A】解析: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守则内容之“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的主要内容”。社会工作者不得利用与服务对象的专业关系谋取私人利益,因此小赵最适合的做法是A。
11.【A】解析: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不受侵害,这也是社会工作伦理的基本原则。在本题情境中,子女要求医务社会工作者小杨和他们一起向吴大爷隐瞒病情,但吴大爷希望其告知病情,这是一个保密问题的伦理困境。
12.【B】解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根据教材内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的需要,即“归属与爱”的需要。本题情境中,小丽为了更好地融人社会工作者的群体,报名参加了社会工作者协会的继续教育培训,并注册成为该协会会员,追求的是归属与爱的需要,故应选B。
13.【D】解析:人类行为的类型。亲社会行为指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包括助人、遵守社会规范、友善、公共参与等。
14.【B】解析:本题考点为“冲突型的家庭教养模式”。家庭成员问人际关系紧张、不和谐,家庭气氛失调,价值导向不一致,便构成了冲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冲突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也易形成缺乏安全感、意志力薄弱、残忍冷酷、撒谎,大多数有激烈的反抗性,出现反社会的倾向。
15.【A】解析: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成长的需要是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发展个人的潜力和才能,使个人得到满足。
16.【D】解析: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观点。B代表行为,P代表个体,E代表环境。
17.【C】解析: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探索—描述—宣泄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让服务对象解释和描述自己困扰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情绪宣泄的机会,以减轻服务对象内心的冲突,改善服务对象不良的行为。
18.【A】解析:危机的类型。普通生活经历的危机是指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遭遇的困难,如上学、工作、恋爱、结婚、抚养子女、赡养父母及退休等,它们本身就是个人成长的组成部分。
19.【D】解析:本题考点为“个案会谈的技巧”。社会工作者借助友好的视线接触、开放的姿势以及专心的态度关注服务对象的表达。例如,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的对话交流过程中眼睛需要看着对方,保持视线的交流,就是专注的技巧,故应选D。
20.【D】解析:心理社会治疗诊断模式。缘由诊断是对服务对象困扰产生、变化的过程进行分析。例如,服务对象的困扰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有什么重要的影响事件、在服务对象的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变化等。
21.【A】解析:本题考点为“个案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之“结案形式”。结案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之一是“在最后一次服务面谈中,社会工作者根据双方商讨的结果直接告诉服务对象需要结束服务”,应选A。
22.【D】解析:小组工作的特点。小组工作注重小组在解决问题中的发展动力,强调小组组员带着他们的特性和工作任务进入小组,与小组的情境结合,在小组工作者的领导下,产生互动行为,引起组员改变、任务完成和小组发展。根据本题情境,在小组过程中,多数组员特别重视小组目标,遵守小组规范,表现的是小组工作“注重团体动力”的特点,故应选D。
23.【B】解析:小组开始阶段的工作重点。这个阶段小组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小组组员之间建立信任关系。
24.【C】解析:互动模式的含义。互动模式旨在通过组员之间、组员与小组及社会环境之间、小组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促使组员在小组这个共同体的相互依存中得到成长,增强组员的社会功能,提升其发展能力。
25.【C】解析:互动模式的实施原则。互动模式要求组员在小组中养成平等的关系,通过与其他组员的沟通、理解、互动达成共识,共同实现小组的目标并由此获得个人的发展。该模式强调小组组员间的平等及个体独立性。根据本题情境,小组成员正在形成不平等的气氛,所以社会工作者应当促进老人的平等交流,故应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