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深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体系,建立“告知承诺+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全面推行信用监管。建立市职转办牵头的“双随机、一公开”联席会议制度。大力推行部门联合检查,持续完善联合抽查事项清单。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市场监管领域相关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在市场监管领域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级有关部门及各县市区政府负责,持续推进)
7.积极推进“互联网+监管”。加快推进我市“互联网+监管”系统主体功能建设,按要求归集共享各类监管数据。加快推进我市“互联网+监管”系统与国家系统对接联通,推动形成统一规范、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的“互联网+监管”体系。(市电子政务办牵头,市级有关部门及各县市区政府负责,持续推进)
8.增强监管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继续深化文化、农业、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归并执法队伍,加强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事项的源头治理,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重复执法问题。推进执法结果共享互认,杜绝执法自由裁量权。(市委编办、市生态环境局、市交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级有关部门及各县市区政府负责,持续推进)
9.提升监管水平和效率。对现有涉企现场检查事项进行全面梳理论证,通过取消、整合、转为非现场检查等方式,压减重复或不必要检查事项,大幅减少对中省在延企业、市属国有企业、重点纳税大户、守法记录良好企业的检查频次,着力解决涉企现场检查事项多、频次高、随意检查等问题。持续清理规范行政处罚事项,对重复处罚、标准不一、上位法已作调整的事项及时进行精简和规范。(各县市区政府、市级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不断优化政府服务,打通企业投资建设堵点
10.持续丰富“9761”内容。在“9761”专项工作基础上,继续推动各县市区政务服务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办事“一张网”。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90%,“陕政通”移动端延安市旗舰店服务事项不少于100项。(市审批局、市电子政务办牵头,各县市区政府负责,10月底完成)
11.完善全市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加快实现重点部门、重要领域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拓展“延安政务服务APP”功能模块,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市审批局牵头,市委网信办、市财政局、市发改委负责,持续推进)
12.强化平台支撑能力。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效能监管系统,逐步开展用户行为和评价数据的综合分析及应用,完善电子印章和电子证照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探索推进服务能力和差评整改评估。(市电子政务办、市审批局牵头,市级有关部门配合,年底前完成)
13.全面推动“好差评”工作。依托陕西政务服务网(延安),通过评价器或二维码,方便企业和群众对服务进行现场或网上评价。偏远地区和基层服务点等暂不具备条件的,应提供书面评价表格。积极引导群众“一次一评、一事一评”。鼓励通过意见箱、热线电话、监督平台、电子邮箱等多种渠道和方式,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综合性评价。(市审批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负责,9月底前启动,持续推进)
14.促进政务信息共享。加快推进公安、市场监管、住房城乡建设、税务、司法、民政等部门信息与不动产登记信息共享集成。对登记中涉及多个部门交叉办理的事项,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集成业务流程,基本实现“一窗受理、并行办理”;2020年底前“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在市级全面实施,办理一般登记、抵押登记时间力争全部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住建局、市税务局、市司法局、市民政局、市审批局配合,各县市区政府、市级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5.全面推进数据治理工作。规范数据采集、存储、共享、开放、应用、安全管理等行为,完善数据共享机制,保障政务数据供给,提高数据质量,确保数据安全,为提高政务服务质量提供大数据支撑。(市委网信办、市电子政务办牵头,市级有关部门及各县市区政府负责,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