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简答题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参考答案:暂无进入在线模考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把握文意,背诵课文。
②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和勾画关键语句,理解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获得修身立志的人生启示。
(2)确立依据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文本内容与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学情,确立以上三维目标。具体依据如下。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词语是理解文言文、理解古人智慧的重要切入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文意,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能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③《诫子书》是七年级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文章以清新雅致的文字,将爱子之情和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表达了出来。同时,单元介绍中还提到,“学习默读”“勾画出关键语句”“划分段落层次”“抓住关键语句”。因此,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默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大意,感悟其中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作者浓浓的爱子之情,更加珍惜亲情。
④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生感受作者对自己儿子的殷殷教诲和无限期望的同时,教师也需要让学生明白静心、修身、立志、勤奋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