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综合素质

简答题材料:
熟练与陌生
史铁生
艺术要反对的,虚伪之后,是熟练。有熟练的技术,哪有熟练的艺术?
熟练(或娴熟)的语言,于公文或汇报可受赞扬,于文学却是末路。熟练中,再难有语言的创造,多半是语言的消费了。罗兰.巴特说过:文学是语言的探险。那就是说,文学是要向着陌生之域开路。陌生之域,并不单指陌生的空间,主要是说心魂中不曾敞开的所在。陌生之域怎么可能轻车熟路呢?倘是探险,模仿、反映和表现一类的意图就退到不大重要的地位,而发现成其主旨。米兰·昆德拉说:没有发现的文学就不是好的文学。发现,是语言的创造之源,即便幼稚,也不失文学本色。在人的心魂却为人所未察的人所未察的地方,在人的处境却为人所忽略的时候,当熟练的生活透露出陌生的消息,文学才得其使命。熟练的写作,可以制造不坏的商品,但不会有很好的文学。
熟练的写作表明思想的僵滞和感受力的麻木,而迷恋或自赏着熟练语言的大批繁殖,那当然不是先锋,但也并不就是传统。
如果传统就是先前已有的思想、语言以及文体、文风、章法、句式、情趣……那其实就不必再要新的作家。只要新的印刷和新的说书艺人就够。但传统,确是指先前已有的一些事物,看来关键在于:我们要继承什么以及继承工字是什么意思?传统必与继承相关,否则是废话。可是,继承的尺度一向灵活因而含混,激进派的尺标往左推说你是墨守成规,保守者的尺标往右拉看你是丢弃传统。含混的原因大约在于,继承是既包含了永恒不变之位置,又包含了千变万化之前途的。然而一切事物都要变,可有哪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和需要永恒不变的吗?若没有,传统(尤其是几千年的传统)究竟是在指示什么?或单说变迁就好,继承又是在强调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是有的,那就是陌生之域,陌生的围困是人的永恒处境,不必担心它的消灭。然而,这似乎又像日月山川一样是不可能丢弃的,强调继承真是多余。但是!面对陌生,自古就有不同的态度:走去探险,和逃回到熟练。所以我想,传统强调的就是这前一种态度——对陌生的惊奇、盼念、甚至是尊敬和爱慕,唯这一种态度需要永恒不变地继承。这一种态度之下的路途,当然是变化莫测无边无际,因而,好的文学,其实每一步都在继承传统,每一步也都不在熟练中滞留因而成为探险的先锋,传统是其不变的神领,先锋是其万变之前途中的探问。
问题:(1)文章标题“熟练与陌生”中“熟练”和“陌生”的含义是什么?
(2)结合文段,谈谈你对画线句子“因而好的文学其实每一步都在继承传统”的理解。(2014年上半年)

参考答案:暂无进入在线模考
(1)“熟练”是文学创作中缺乏创造力的表现,表明作者思想的僵滞和感受力的麻木,而迷恋或自赏着熟练语言的大批繁殖,是艺术所要反对的。
“陌生”是指在文学创作中要向着陌生之域开路,开辟心魂中不曾敞开的所在。敢于突破对已有的思想、语言以及文体、文风、章法、句式、情趣等的模仿,进行语言的创造和探险。
(2)传统和继承相关,继承是既包含了永恒不变之位置又包含了千变万化之前途。
传统强调的就是这前一种态度——对陌生的惊奇、盼念,甚至是尊敬和爱慕,唯这一种态度需要永恒不变的继承,这一种态度之下的路途,当然是变化莫测无边无际,但却使文学创作的每一步成为探险的先锋。最终,当熟练地生活透露出陌生的消息,文学才得其使命。
因此,在文学创作中,我们要把握好继承的尺度,勇于打破常规,追求一种“陌生”之感,独辟蹊径,变文学模仿为文学创作。唯有如此,好的文学才有可能出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 材料:
没有任何借口
在西点,长官曾问我:“你为什么不把鞋子擦亮?”我说:“我太忙,没时间擦。”这样的回答得到的只能是叶种训斥,正确的回答只能是:“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是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任何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其目的是为了让学员学会适辟压力,培养他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它让每一位学员懂得:X-作中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失败是没有任何借口的,人生也没有任何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看起来似乎很绝对,很不公平,但是人生并不是永远公平的。西点就是要让学员明白:无论遭遇什么样的环境,都必须学会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学员在校时只是年轻的军校学生,但是日后肩负的却是自己和其他人的生死存亡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全。在生死关头,你还能到哪里去找借口?
哪怕最后找到了失败的借口又能如何?“没有任何借口”的训练,让西点学员养成了毫不畏惧的决心、坚强的毅力、完美的执行力以及在限定时间内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的信心和信念。
但是,不幸的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借口在我们的耳畔窃窃私语,告诉我们不能做某事或做不好某事的理由,他们好像是“理智的声音”“合情合理的解释”,冠冕堂皇。
上班迟到了,会有“路上堵车”“手表停了”“今天家里事太多”等等借口;业务拓展不开、工作无业绩,会有“制度不行”“政策不好”或“我已经尽力了”等等借口;事情做砸了有借口,任务没完成有借口。只要有心去找,借口无处不在。做不好一件事情,完不成一项任务,有成千上万条借口在那儿响应你、声援你、支持你,抱怨、推诿、迁怒、愤世嫉俗成了最好的解脱.借口就是一张敷衍别人、原谅自己的“挡箭牌”,就是一个掩饰弱点、推卸责任的“万能器”。有多少人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如何寻找一个合适的借口上,而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责任啊!
(摘编自【美】费拉尔·凯普《没有任何借口》)
问题:
(1)“没有任何借口”中的“借口”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2)请结合本文,分析“没有任何借口”这一行为准则对人的品格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2014年下半年)

2 材料:
读书是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取代自己的头脑。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尽管它不见得是严密紧凑,但总是个有脉络可寻的总体,我们可赖它向某种体系开展,比起看书吸收他人的思想,可说是利多害少。为什么呢?因为后者的思想是从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而得来,属于别人的体系,别人的色彩。它不能像自己思考的人,已把自己的知识、个性、见解等融合成一个总体,他的脑子里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思想纷然杂陈,显得混乱不堪,这种思想的过度拥挤状态,攫夺了一个人的正确观察力,也使人失去了主见,并且很可能导致精神秩序的紊乱,这种现象,我们几乎在所有的学者身上都可发现。所以,在健全的理解力和正当的批判力等方面来说,这类人远不如那些所学无几的人。后者虽说是胸无点墨,但靠着经验、阅历以及零碎的阅读,把所学得的一点知识,和自己的思想融合,或在自己的思想下臣服,所以他们有主见,有判断力。其实,学术性的思想家做法也不外是如此,只不过他们的尺度较大,比较有深度而已。思想家们因为要用到许多知识,所以非多读不可,但他们精神力极强固,能把所有的东西克服或同化,融进他们的思想体系内。因之,他们的见识虽是愈来规模愈大,但已做有机的关联,全部隶属在他们的思想总体系之下了这种场合,这些思想家的固有思想,就如同风琴的低音主调,任何时刻都支配一切,绝对不会被其他旨调所压制。而那些知识上的大杂烩的头脑中,好似一支曲子渗进很多杂音,它的基本调久久仍找寻不出来。
以读书终其一生的人,他的知识完全是从书本汲取而得,他们有如阅读了许多山水、游记之类的书籍,对于某地或某国的有关知识虽可粗枝大叶地说出来,但是甲地和乙也是如何地联络?人文、物产、习俗又是如何等等,则说不上来;反之,以思考终其一生的人,就像土生土长的父老,一打开话匣子便能把本地事事物物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种事实或传说和事物的总体关系等,如数家珍般地道出来。
(摘编自叔本华——读书与思考)
问题:(1)简要概括作者在文段中提出的观点。
(2)结合作者对于阅读与思考关系的阐述,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2015年上半年)

3 材料:
孙犁论
贾平凹
读孙犁的文章,如读《石门铭》的书帖,其一笔一划,令人舒服,也能想见到书家书时的自在,是没有任付病疾的自在。好文章好在不觉得它是文章,所以在孙犁那里难寻着技巧,也无法看到才华横溢处。
孙犁一生有野心,不在官场,也不往热闹地方去,却没有仙风道气,还是一个儒,一个大儒。
数十年的文坛,题材在决定着作品的高低,过去是,现在变个法儿仍是,以此走红过许多人。孙犁的文章从来是能发表了就好,不在乎什么报刊和报刊的什么位置,他是什么都能写得,写出来的又都是文学。一生中凡是白纸上写出的黑字都敢堂而皇之地收在文集里,既不损其人也不损其文,国中几个能如此?作品起码能活半个世纪的作家,才可以谈得上有创造,孙犁虽然未大红大紫过,作品却始终被入学习,且活到老,写到老,笔力未曾丝毫减弱,可见他创造的能量多大,评论界素有“荷花淀派”之说,其实哪里有派而流?孙犁只是一个孙犁,孙犁是孤家寡人他的模仿者纵千万,但模仿者只看到他的风格,看不到他的风格是他生命的外化;只看到他的语言,看不到他的语言有他情操的内涵,便把清误认为了浅,把简误认为了少。因此,模仿他的人要么易成名而不成功,为一株未长大就结穗的麦子,麦穗只能有蝇头大;要么望洋生叹,半途改弦。天下的好文章不是谁要怎么就可以怎么的,除了有天才,有夙命,还得有深厚的修养。佛是修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初学者都喜欢拥集孙门,学到一定水平了,就背弃其师,甚至生轻看之心,待最后有了一定成就,又不得不再来尊他。孙犁是最易让模仿者上当的作家,孙犁也是易被社会误解的作家。
孙犁不是个写史诗的人,但他的作品直逼心灵。到了晚年,他的文章越发老辣得没有几人能够匹敌。
举一个例子,舞台上有人演诸葛,演得惟妙惟肖,可以称得“活诸葛”,但“活诸葛”毕竟不是真正的诸葛明白了要做“活诸葛”和诸葛本身就是诸葛的含义,也就明白了孙犁的道行和价值所在。(摘编自当代作家评论)
问题:(1)文章最后一段中“活诸葛”的涵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本文对孙犁的作品有怎样的评价?(2015年下半年)

最新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类型:简答题2024-03-04

材料: 我们开始写作时,有时也许为出名;有时也许为稿费;有时则受编辑先生的逼迫,情不可却,我们的动机可说并不纯粹。不过

类型:简答题2024-03-04

材料: 张老师是一名语文老师,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专业素养,她独创了语文课前演讲一分钟、诵读一分钟教学法,并要求学

类型:简答题2024-03-04

材料: 下午第一节课上课铃响后,我来到教室。班长一见到我就马上对我说:“老师,小王把小李的桌子砸坏了一个角。”怎么又是

类型:简答题2024-03-04

下列选项中,与“木头——家具”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

类型:单选题2024-03-04

下列选项中,与“海洋生物必然有些不是卵生的”意思相同的是( )。

类型:单选题2024-03-04

通过调查得知,并非所有的餐厅都有卫生许可证。 如果上述调查的结论是真实的,则可以推出的是(  )。

类型:单选题2024-03-04

在Excel中,为表格添加边框的正确的操作是()。

类型:单选题2024-03-04

19世纪诞生的印象主义绘画,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下图中属于后期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作的是()。

类型:单选题2024-03-04

印象派三大巨匠及其代表作描述正确的是(  )。

类型:单选题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