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抗病又高产 “川育29”在四川绵阳验收
5月7日,中科院成都生物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川育29”示范田在四川绵阳验收。“‘川育29’聚合了4个抗条锈病基因,抗性至少能保持在3至5年以上,改变了过去其他抗条锈病小麦品种抗性只能保持一两年的状况。
2021-05-17 10:06
我国自主研发的低速双燃料 发动机CX40DF首台机交付
近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船动力(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船用低速双燃料发动机(CX40DF)首台机在江苏镇江正式出厂交付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将安装到为天津西南海运有限公司建造的9500立方米多用途气体运输船上。它的成功交付标志着我国船用动力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水平进一步增强,对我国船舶高端海洋装备的自立自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2021-05-17 09:46
AI赋能群众信访 方便“指尖办”“实时查”
在安徽省群众来访接待大厅,51岁的王大姐正口述反映农村土地征收补偿问题,只见工作人员刘汉的电脑上,实时显示出王大姐语音转写文字和智能提取的诉求概况。
2021-05-17 09:45
“猫脸”识别 监测野生大熊猫
近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首次通过红外触发相机实时监测系统成功实时回传野生大熊猫影像,四天后同一点位再次记录到野生大熊猫。据悉,这是全国首次结合超短波传输和“猫脸”识别技术,实现荒野监测实况无线传输野生大熊猫视频。
2021-05-17 09:44
突破机器视觉关键技术 助农业机器人“占领”果园、农田
机器视觉作为智能农业机器人的外部传感器,是机器人作业装备的眼睛,是最大的信息源,具有感知信息丰富、采集信息完整等优势。“作为智能农业机器人的外部传感器,机器视觉是机器人作业装备的眼睛,是最大的信息源,具有感知信息丰富、采集信息完整等优势。
2021-05-17 09:44
老虎胆、工匠心,他给高压线做了10余年“手术”
近年来,黄旭带领团队研发了40多项创新技术,获得了38项国家专利授权,这些创新成果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6900万元。去年黄旭还承接了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应用试点项目,目前已在10千伏配电线路上成功开展了29次机器人带电搭火作业。
2021-05-17 09:42
他用一个一个原子 垒起中国量子算力
单比特、两比特、三比特、六比特……比特数增长的每一步,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半导体量子芯片”首席科学家郭国平与团队来说,都是量子计算研究领域的一大步。去年9月,在郭国平带领下,团队自主研发六比特超导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上线,全球用户可以在线体验来自中国的量子计算服务。
2021-05-17 09:41
新研究发现冠状病毒致命弱点
据《科学》杂志13日在线发布的一篇最新论文,来自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伯尔尼大学、洛桑大学和来自爱尔兰的科克大学组成的一支研究团队找到了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冠状病毒的“致命弱点”。
2021-05-17 09:41
全天然脱细胞基质支架可修复受损肌肉
美国莱斯大学的生物工程师14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新研究中,介绍了一种生物活性支架。” 这种支架利用脱细胞肌肉的生物活性线索,通过静电纺丝提供可调节支架的交联密度,从而创造出一种富含生化线索和高度特异性形貌的支架。
2021-05-17 09:39
古代岩画最近数十年侵蚀加速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吉立安·胡安特里及其同事在“马洛斯-庞格普”遗址的11处洞穴遗迹中,通过分析洞穴表面开始剥落的岩片,调查了加剧岩画退化的可能原因。研究团队指出,季节性降雨和干旱交替出现带来的气温和湿度反复变化创造了条件,促进无机盐晶体形成和对岩石艺术的侵蚀。
2021-05-17 09:37
“科技冬奥”专项助力冬残奥运动员积极备战
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的标准冰场里,四根天线悬置于穹顶四方,运动员通过置于身上的可穿戴设备,实现运动轨迹的实时监测与数据传输。丑修建表示,辅助训练系统可实现三维多视角展示、历史数据回放、实时三维虚拟直播,还可提供投壶策略建议,为中国轮椅冰壶队的训练提供科技支撑。
2021-05-17 09:33
中国疾控中心:一旦疫苗需要更新,我国有能力及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