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能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作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3、信息整合模式
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个体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总体印象。信息整合模式包括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
加法模式: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会的总和。
平均模式:形成总体印象时,将各种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加权平均模式:形成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还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不是依据简单平均分数,而是依据加权平均分数。(第79题权重的概念教材没出现)。
中心品质模式:形成总体印象时,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4、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控制或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式支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人际交往中,个体都希望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投其所好。
自我抬高: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的印象,个体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
三、归因
归因: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1、内归因与外归因
内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内因即个人特征或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外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外因即外部条件,如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
综合归因: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面这样的单方面的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综合归因。
2、稳定性原因(内因:人格特征、能力;外因:工作性质与难度)与易变性原因(内因:人的情绪;外因,气候条件)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对可控性原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
4、控制点理论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具体归因倾向理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内控者: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认为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这句话理解不了)。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态度与行为符合社会期待。
外控者: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观点和行为与内控者恰好相反。
5、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协变性原则、折扣原则(速记:从不变到协变打了折扣)
不变性原则:1958年,归因思想的创始人海德提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即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
折扣原则:1972年,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贡献者凯利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协变原则:1967年,凯利提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人们可能通过三种特殊的信息(即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信息)来进行归因,也被称做三维理论。如果三者都高,就可能做出外部因素的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更可能做出内部因素的归因(速记:三高则外部归因;两低一高则内部归因)。
6、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观察位置、时间因素。
社会视角: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自我价值保护倾向:个体在归因的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往往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包括:自我防卫策略:成功时倾向于外部归因,失败时倾向于外归因。但失眠者相反,往往认为失眠是自己内部的造成的,因而可通过改变他们的归因模式,使失眠程度得到缓解;动机性归因偏差(对他人的):在竞争条件下,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明显地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从而保护自我价值。
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因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把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
(5种动机、4种情绪)
一、概述
1、动机: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的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大致呈“倒U型曲线”。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又产生新的需要的循环过程。
3、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与调节功能。(速记:人的动机类似枪的扳机,三种功能分别相当于扣动、瞄准和校准)
二、主要的社会动机(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侵犯动机、利他动机)
1、亲合动机: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亲合起源于依恋。亲合的作用包括: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影响亲合的因素包括情境因素、情绪因素、出生顺序等。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悲惨情境和恐惧情绪增加亲合倾向,但高焦虑者的亲合倾向较低。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比弟妹们强。
2、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是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包括: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速记:风险、才干、吸引力)
抱负水平: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和期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与成就动机联系密切,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的强弱;与以往的成败经验也有关系;但代表的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愿望,与个体的实际成就可能会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