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和研究内容
1、定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心理发展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心理的种系发展,即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二是心理的种族发展,即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三是个体心理发展,即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所以心理发展的发生指的是心理“从无到有”,发展指的是从简到繁琐,从低级到高级。
发展心理学(狭义)是研究个体的心理发展的科学,即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全过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个体心理和行为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研究的核心特点是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简称发展性。(选择题2选D对吗?)
2、性质(特点):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速记:霸王鳖鸡,活龟蒸蛇)。
整体性指①作为整体的心理活动有其独特的质的规定性,不等同于各种心理现象特征相加的集合,②心理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的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
活动性指①个体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②相互作用指外界环境作用于主体,主体对客观环境采取一系列活动。③相互作用的桥梁是活动和动作,④包括外部动作和内化动作(主要指外部动作的说法是错误的)。活动内化是一种特殊的转化过程,表现为概括化、言语化、简约化、超越化。(速记:煎炒钙盐)
规律性包括普遍性和特殊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指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不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匀速前进的。第一发展加速期是婴幼儿期,第二加速期是少年期。
3、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4、研究内容
年龄阶段特征是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质的规定性,即本质特征。心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在:一是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心理发展是在时间(年龄)中进行的;二是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而非绝对同步;三是年龄和心理发展不是因果关系。根源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认知过程起着主导作用。(171的答案??)
5、研究方法
横向研究(横向比较研究):在某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优点是适用性、时效性。缺点:①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的过程,存在人为的联结性②年龄效应可能与组群效应相混淆,组群效应③研究结果中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纵向研究(纵向跟踪研究):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察。优点是能够①系统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②揭示从质变到量变的规律。缺点是时效性较差、被试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纵横交叉研究:将横向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优势是取长补短。
新趋势:①跨文化比较研究;②跨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研究;③研究方法的整合;④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
6、基本理论
①心理发展动因: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②心理发展过程: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
③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
④关键期
二、发展心理学简史
1876年,达尔文通过对自己孩子的观察,写成《一个婴儿的传略》,被认为是儿童心理学早期的专题研究成果之一。
1882年,德国普莱尔《儿童心理》一书,被视为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三、心理发展动因
1、遗传决定论(高尔顿):认为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①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②心理发展过程只是遗传因素的自然显现;③环境包括教育最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因素的自我显现而已,只起一个引发的作用。
2、环境决定论(华生):认为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①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②否认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③片面强调和机械看待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二因素论:认为心理发展是①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把它们视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②是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③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4、社会学习论(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和结果而进行学习,替代性强化即儿童倾向于学习模仿他人成功和被赞扬的行为,而不再学习模仿他人受到惩罚的行为。
5、文化-历史论(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心理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主要观点包括:
①高级心理机能发展受文化历史因素制约。心理机能从低级(动物和人类共有的,由生物因素制约)向高级(人类所特有的,由文化历史因素制约)的发展标志为:随意化、概括-抽象化、整体化、个性化。(189题C在哪里?)
②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③教育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包括以下思想:
最近发展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最好是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又尚未达到成熟之时,进行教学效果最好。
6、主、客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发展是适应,并能主动建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决定因素)。
图式即认知结构,指的是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融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量变过程。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是质变过程。
四、心理发展过程
1、包括连续论、阶段论和统一论:认为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皮亚杰按认知结构发展特点和人格特征为标准,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