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松柏半无主,地下白骨多于土。——张籍《北邙行》
丧葬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自古以来受到中国人的重视。古代帝王将相、皇宫贵族的陵墓都有相应的规格并记录在案,不少人相信入土为安、灵魂转世的说法,因此在死前往往利用财富权势将自己的陵墓修得十分奢华。有些帝王将相的陵墓,光是陪葬品就价值连城,更不用说修建陵墓耗费了多少人力财力和珍贵建筑材料。中国古代盛行土葬,人去世之后装进棺材中或草席裹尸埋到土里,后来由于尸身腐烂引起的众多环境问题,中国开始进行火葬。在如今看来,火葬是最科学的丧葬形式,不仅保护环境,而且节省了大量土地面积。
除此之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至今保留着古老的丧葬文化,有天葬、海葬、风葬、悬棺葬、洞葬等。我国的苗族就盛行洞葬,苗族人去世后,家人会将他们安放在棺材中,然后放入山洞里。放棺材的山洞会有一名守棺人,很少有人愿意去做这样的事,但有的人愿意抛开心里对死亡和神鬼传说的恐惧,去做守棺人。有记者报道过贵州的守棺人,他白天在工地搬砖,晚上拿着300月薪住山洞,守着567具棺材。
苗族的洞葬文化是由他们的祖先流传至今,传说在苗族一位姓刘的祖先去世时,族人准备将他埋葬,却恰好遇到泥石流和山洪。阴差阳错之下,这位苗族祖先的棺木被山洪冲到一个山洞中,苗族人认为这是祖先为自己和族人选中的安息之所,因此世世代代将棺材存放在山洞中。苗族的洞葬文化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早期苗族世世代代安息的山洞是没有守棺人的,但由于山洞中有些棺材年代久远,制作的材料和工艺都已失传,具备一定的价值,因此引来了盗墓贼的垂涎。
在山洞内好几具年代久远的棺材被盗后,苗族人上报当地政府,决定找一个守棺人来保护安息在山洞中的族人,顺带保护那些具有文物价值的棺材。家住贵州安顺市平坝县的刘朝先,听说棺材被盗的事情后十分生气,他从小就长在桃花村,而苗族人安葬的山洞正位于刘朝先生长的桃花村。
想到自己身为苗族人的责任,刘朝先和家人商量后,主动向政府请缨去做守棺人。即便知道做守棺人每月只有300工资,根本不够糊口,刘朝先还是愿意以守棺人和平坝县文物管理员的身份去守护棺材。贵州守棺人:白天工地搬砖,晚上拿300月薪住山洞守567具棺材。
刘朝先日复一日做着这样的事情,风雨无阻。为了生存,他白天的职业是一位在工地做事的农民工,晚上就回到棺材洞守护苗族的先灵们。刘朝先每天到棺材洞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点棺木的数量,如今棺材洞中已经有567具棺材了。
和这些存放着尸体的棺材待在一起,刘朝先也不觉得害怕,他觉得自己作为苗族子孙,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去保护苗族世世代代安葬的棺材洞。不为钱,更不为名,只为心中作为苗族人的信仰。刘朝先也希望当自己无力保护这些棺材的时候,苗族的后辈们能够主动承担起这份责任,守护仙灵,让生活在这里的苗族人的亡魂能够在故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