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 考呗网 > 社会工作者 > 考试报名 > 浙江 >

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 浙江如何打造“韧性城市”(最新发布)

蚂蚁考呗网     [ 2020-12-21 ]   点击次数:

浙江新闻客户端

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 浙江如何打造“韧性城市”(最新发布)

杭州上城区始版桥未来社区建设效果图,通过打造“内生循环”提升社区韧性。

在城市生活,你是否体验过一场暴雨导致交通崩溃的痛,是否经历过地震之后断水断电的难,有没有感受到因疫情封城后物流阻断带来的不便……

痛点产生,很大程度是由于城市韧性不足。面对自然、社会、经济等冲击,我们的城市难以像弹簧一样有张有弛,从容应对压力,快速恢复原状。

近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其目的正是有效应对各种变化和冲击,减少城市发展中的脆弱性。而此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将韧性城市建设纳入总体工作部署。前不久,杭州在谋划“十四五”发展目标时,同样提出要以未雨绸缪的布局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不断增强城市发展韧性。

这一适应不确定性的新方式,将如何改变我们的城市?

看不见的工程,值得投入大量资金吗

——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找到城市的薄弱点

不妨展开关于未来城市的联想——

7级大地震来临,但因地基与材料足够强韧,大多数建筑保持完好,即使路、桥稍有损毁,并不妨碍你步行到最近的公园、广场,避过可能发生的余震;夜间,12级大风突袭,树木带倒电线杆,小区瞬间漆黑一片,但几分钟后备用线路启用,家里恢复明亮;传染性疾病蔓延,全城部署的物资储备点迅速响应,“战时”物流、医疗等系统运转,向市民输送生活物资,并阻断病毒传播链条……

灾害面前,这座城市的表现,称得上有“韧性”。无论是关键功能设施,还是社会组织、经济体系,都能够抵御灾害。并且,当部分模块受损时,备用模块也能及时补充,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助力城市快速恢复正常运行。

“韧性城市建设简单地说,就是对城市进行‘体检’,再针对性改善‘体质’,从而帮助城市适应各种慢性压力和急性冲击。”浙江大学韧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乃玉介绍,慢性压力,指的是长期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如基础设施不足或老化、水和空气污染等。急性冲击,则是对城市造成严重威胁的突发事件,如传染性疾病、洪水、火灾、地震等。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种典型急性冲击。

2018年底到浙江大学工作前,王乃玉曾在美国从事相关领域研究长达15年,参与组建了美国科技局支持的韧性城市研究中心,以及孟菲斯、旧金山等地的韧性城市建设,对此有独到见解。

但听起来简单的“体质”改善计划,对不少城市来说,花费着实不菲。

1989年地震对建筑、交通枢纽等造成毁灭性破坏后,旧金山将韧性城市建设提上日程。除要求新建民居采用抗震设计外,他们还启动了一项“软楼房”更新计划:一楼挑高、掏空后作为车库、商铺、开放空间的房屋,必须在2020年底前完成加固工程。

每栋房屋的施工成本,高达13万美元。而旧金山的“软楼房”,多达5000余栋。更让居民耿耿于怀的,是专家预测“未来可能再发生的大地震”,直到现在仍未到来。

韧性城市建设,这项“看不见的工程”,是否值得投入大量资金?

“就像墨菲定律,只要有可能,事情就会向你所想到不好的方向发展。”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创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柴舟跃告诉记者,4年前,院里成立了研究课题组,开展韧性城市建设内容、评估体系、规划编制要求等研究工作。但相比旧金山、东京、新加坡等城市,浙江各地因自然灾害较少,风险意识较弱,他们的研究基本处于理论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是一个契机,面对不确定性,城市防风险意识大大提升了。”

王乃玉有相似感受:“提起城市防风险,以往大家更重视消防和生产安全。近年来极端天气增多,对自然灾害以及建筑群落、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等安全有了全面关注。疫情之后,公共卫生安全更成为焦点。”

在她看来,城市规模越拉越大,建筑、电力、供水、交通、通讯等系统紧密相连,一个关键薄弱节点遭到破坏,就有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让全盘崩溃。“对城市做系统‘体检’后,我们能诊断出薄弱环节,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置,把应急的时间节点前移。”

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 浙江如何打造“韧性城市”(最新发布)

杭州上城区始版桥未来社区建设效果图,通过打造生态空间、配套多功能模块等提升社区韧性。

城市各异,风险有别,浙江如何布局

——韧性城市建设,既要系统规划,也需个性定制

城市各异,风险有别。城市韧性,更包涵物理、社会、经济、组织等多个维度,建设重点也有差异。浙江韧性城市建设,如何选择?

评论责编::admin
广告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