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 考呗网 > 环境影响评价师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

绿色建造技术势在必行(最新发布)(3)

蚂蚁考呗网     [ 2021-03-24 ]   点击次数:

5.2.4应根据建筑规模、用途、能源条件以及国家和地区节能环保政策对冷热源方案进行综合论证,合理利用浅层地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余热资源。

5.2.5应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对施工期间及建筑竣工后的场地雨水进行有效统筹控制,溢流排放应与城市雨水排放系统衔接。

5.2.6应优先采用管线分离、一体化装修技术,对建筑围护结构和内外装饰装修构造节点进行精细设计。

5.2.7宜采用标准化构件和部件,使用集成化模块化建筑部品,提高工程品质,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5.3协同设计

5.3.1应建立涵盖设计、生产、施工等不同阶段的协同设计机制,实现生产、施工、运营维护各方的前置参与,统筹管理项目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5.3.2宜采用协同设计平台,集成技术措施、产品性能清单、成本数据库等,实现全过程、全专业、各参与方的协同设计。

5.3.3应按照标准化、模块化原则对空间、构件和部品进行协同深化设计,实现建筑构配件与设备和部品之间模数协调统一。

5.3.4宜实现部品部件、内外装饰装修、围护结构和机电管线等一体化集成。

5.4数字设计

5.4.1宜采用BIM正向设计,优化设计流程,支撑不同专业间以及设计与生产、施工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

5.4.2宜集成应用BIM、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维测量等信息技术及模拟分析软件,进行性能模拟分析、设计优化和阶段成果交付。

5.4.3应统一设计过程中BIM组织方式、工作界面、模型细度和样板文件。

5.4.4宜采用BIM信息平台,支撑BIM模型存储与集成、版本控制,保障数据安全。

5.4.5应在设计过程中积累可重复利用及标准化部品构件,丰富和完善BIM构件库资源。

5.4.6宜推进BIM与项目、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推动BIM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以及建筑产业互联网的融通联动。

5.5材料选用

5.5.1建筑材料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规范环保要求;

2宜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评价认证标识的建筑材料和产品;

3宜优先采用高强、高性能材料;

4宜选择地方性建筑材料和当地推广使用的建筑材料。

5.5.2建筑结构材料应优先选用高耐久性混凝土、耐候和耐火结构钢、耐久木材等。

5.5.3外饰面材料、室内装饰装修材料、防水和密封材料等应选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材料。

5.5.4应合理选用可再循环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宜选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利废建材。

5.5.5建筑门窗、幕墙、围栏及其配件的力学性能、热工性能和耐久性等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规定,并应满足设计使用年限要求。

5.5.6管材、管线、管件应选用耐腐蚀、抗老化、耐久性能好的材料,活动配件应选用长寿命产品,并应考虑部品之间合理的寿命匹配性。不同使用寿命的部品组合时,构造宜便于分别拆换、更新和升级。

5.5.7建筑装修宜优先采用装配式装修,选用集成厨卫等工业化内装部品。

6、绿色施工

6.1一般规定

6.1.1绿色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和《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的要求。

6.1.2应根据绿色施工策划进行绿色施工组织设计、绿色施工方案编制。

6.1.3应建立与设计、生产、运营维护联动的协同管理机制。

6.1.4应积极采用工业化、智能化建造方式,实现工程建设低消耗、低排放、高质量和高效益。

6.1.5宜积极运用BIM、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以及移动通讯等信息化技术组织绿色施工,提高施工管理的信息化和精细化水平。

6.1.6应建立完善的绿色建材供应链,采用绿色建筑材料、部品部件等。

6.1.7应编制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专项方案,实现建筑垃圾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循环利用。

6.1.8鼓励对传统施工工艺进行绿色化升级革新。

6.1.9应加强绿色施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应用,优先采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

6.1.10部品部件生产应采用环保生产工艺和设备设施,并应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6.1.11部品部件生产应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逐步实现精益生产、智能制造。

6.1.12应制定消防疏散、卫生防疫、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措施,保障人员身心健康。

6.2协同与优化

6.2.1应在项目前期进行设计与施工协同,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施工能力优化设计方案,提高施工机械化、工业化、信息化水平。

6.2.2应进行多层级交底,明确绿色设计重点内容、绿色建材产品使用要求。

6.2.3应结合加工、运输、安装方案和施工工艺要求,对工程重点、难点部位和复杂节点等进行深化设计。

6.2.4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施工临时设施与永久性设施的结合利用,实现永临结合。

6.2.5部品部件生产应与设计、物流、现场施工进行有效协同与联动。

6.3环境保护

6.3.1应通过信息化手段监测并分析施工现场扬尘、噪声、光、污水、有害气体、固体废弃物等各类污染物。

6.3.2应采取措施减少扬尘排放,PM10和PM2.5不得超过当地生态环境部门或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求的限值。

评论责编::admin
广告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