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风物菌 地道风物

▲
上海陆家嘴,从曾经的泥泞荒芜到高楼入云。摄影/于米提江
-风物君语-
中国“最牛90后”是怎么炼成的?
上海,中国的先锋;浦东,上海的先锋。
无论从地理还是经济上看,上海都处在中国面向国际的前沿,而浦东新区则位于上海对外开放的前沿——如果把中国飞速现代化的进程比作“弯弓射大雕”,那么前者如箭矢,后者如箭簇,锋芒所指,一往无前。

▲ 上海浦东,霞光照亮了一侧天空。摄影/一村
上海年轻,浦东更年轻。上海从开埠算起历史不过170多年,如今GDP长期领跑全国;而浦东新区成立不过30年,却如同一支最大的“牛股”:30年来30个“涨停”,从1990年到2019年GDP涨幅超过210倍,一路高歌猛进。

▲ 2019上海各区GDP排名。制图/伍攀
除了经济增长的速度,浦东的发展更是多方面的,有人将之归纳为4个“度”——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是她的高度;15米平均水深的洋山港,是她的深度;120.72平方公里的自贸区,是她的广度;生产14纳米芯片的张江高科,是她的精度……

▲ 上海中心大厦。摄影/卢文
全面发展、面面俱到,才是这位“最牛90后”的气度。
上海浦东:跨过黄浦江
浦东,是一块新生的土地。
事实上直到600多年前,由于长江泥沙的淤积,今天浦东的大部分地区才形成陆地,并且一直在持续而缓慢地生长。到明永乐年间,随着黄浦江侵占了吴淞江河道,成为纵贯整个上海的泱泱大河,“浦东”有了第一重地理意义:
黄浦以东

▲ 浦东位于上海东部沿海,是近千年来长江淤积形成的土地。制图/王跃
上海“东西对望”的地理格局,也因为这条大河的奔流而基本奠定:
黄浦以西,隐退为支流的苏州河,连通了古典江南和近代上海的繁华。“上海”作为地名,早在75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就已出现,明朝时,她属于“赋税甲天下”的江南五府——苏、松、常、嘉、湖中的松江府,是其下辖的一个“小县城”。

▲ 苏州河,如果说黄浦江是上海人的“母亲河”,那么苏州河则是“外婆河”。 图/视觉中国
黄浦以东,却与苏州河再无瓜葛,坐拥的是面朝东海的绵长海岸线。“浦东”首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得到确认是在1958年,当时的上海,早就在日本作家的笔下有了“魔都”的威名。而仅3年之后,浦东又撤销建制,直至1992年,浦东新区才正式设立。

▲ 东海海港,浦东是“东海之子”。摄影/宋天喜
在浦东新区成立之前,上海的经济已经逐渐无法“独领风骚”了——远处的广东正在突飞猛进,广州拥有广交会,国际贸易做得红红火火;深圳10年特区,“深圳速度”已经初露峥嵘。近处则有苏、锡、常等工业强市,遍布着大大小小的乡镇企业,“苏南模式”如日中天。
这时候,上海人将视野投向四周,经过多方讨论研究,在“西扩”、“北上”、“南下”、“东进”四条路中,选择了向东进发。


▲ 1989年的浦东陆家嘴及黄浦江。 摄影/Gerhard Joren
然而当时的浦东却是“不毛之地”——今天位于陆家嘴核心地段、寸土寸金的银城中路,从前是“烂泥渡路”,每逢雨季便泥泞不堪;当时的上海人,总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更为现实的问题则是,向东扩展需要跨越浩荡的黄浦江,由于江上有着万吨巨轮往来通行,普通高度的桥梁会阻塞繁忙河道,而江上的摆渡和江底的隧道只能过人不可通车。因此,唯一的途径是:造出更高更先进的大桥。

▲ 黄浦江上的大桥们。制图/王跃
1991年12月1日,第一条为东进铺平道路的南浦大桥正式通车——

▲ 南浦大桥夜色。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