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水质的问题,不仅回天有,大兴区育龙家园小区、朝阳区双柳巷小区也有……彼时雨后春笋般修高楼、建住宅的郊区们都面临着相同的尴尬。小区水质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汇聚在一起,就成为了城市的治理考题。
没能接入市政的水管,没有跟上的发展速度,映射出的是城市高速奔跑中那些光鲜亮丽之下被遗忘的角落。
如何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探索出一条社区治理的路径?
王翠娟给出了答案:多方联合治理,厘清责任边界,有人带头,有人执行,制定一套居民认可的同时具备操作性的制度。
自决定协调自备井置换市政水后,华龙苑北里的党支部、居委会、业委会、物业轮番上阵,一个多月的时间里,90%的住户换上了市政水表。华龙苑北里也成为了回天地区64个自备井改造小区中首批受益的社区。
此后华龙苑北里的社区治理方式被推广到整个回天地区,被推广到昌平全区。再然后,《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出台,华龙苑北里的业委会经验被写进条例当中,成为北京市的样板。
从矛盾对立到五方共建,从无人问津到回天有我,一个回天社区的尝试,却推动了北京城市治理向前迈出了坚实一步。
“探索打造各方参与、居民共治的大型社区治理样本。”对于回天地区的社会服务活动,市委书记蔡奇如此评价。
· “新兴”的年轻人·
频频被诟病、被质疑,大社区回天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63平方公里,却为83.6万人提供了家。
回天地区最初的定位是什么呢?
1998年,房改大幕拉开。第二年,回龙观、天通苑地区被批准建设首批经济适用房,一栋栋楼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从破土动工到全部建成,天通苑工期长达十年之久,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6万套住房。
“彼时,因北京市旧城改造、文物保护以及保障奥运等城市建设需求,大量城区人口需要分流。在城郊建设集中大型居住区,能有效缓解市中心人口密度,解决拆迁户的安置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回天地区曾发挥过不小的历史作用。”一位规划界专家表示。
回天地区的初心,本就是居住。
“回天地区在规划的时候主要为满足居住功能,无法满足居民其他配套需求,如教育、医疗、消费、工作等。”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李丁直言。
居民多,工作少,职住不平衡到底是个怎样的问题?
回天地区是京北高学历人才的聚集地,其中50%以上均为20-40岁的年轻人。然而,他们的天地,往往在回天以外。据调查,回龙观地区有80%左右的居民就业地分布在上地、中关村、望京、CBD、三元桥等区域;天通苑地区85%的居民就业地分布在立水桥、北苑、亚运村、CBD、望京、三元桥、中关村、上地等区域。
大数据分析显示,“回天地区”职住比只有0.5,也就是说每100个居住人口,只有50个工作岗位,而北京其他发展相对成熟的区域职住比则接近甚至大于1。
出路在哪里?
2015年,双创社区横空出世。“目前有29家双创机构分布在回天地区。我们希望回天地区的居民能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从而实现区域的职住平衡,这是我们更多的考虑。而且双创社区不仅包括创业人群,也包括社区服务等,它将形成一个系列的品牌。”北京昌平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彭刚介绍称。
截至目前,双创社区已经入驻了腾讯众创空间、乐邦乐成、优客工场、极创实验室、亮·中国等一批标志性众创空间和创新型孵化器。创业,创新,年轻人携梦想而来,而这里,也能成为梦想起航的地方。
随着回天地区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我们对它的期待越来越多,从满足居住到适宜居住,从硬件的宽度到软件的温度。
“天通苑相当于国外一座中等城市的规模,而一个城市的建设和完善,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过程,要求天通苑在新建起来几年内达到尽善尽美是不可能的。”天通苑开发商顺天通开发集团总经理田在玮曾经这样说过。
然而,蜕变期的回天地区已经展示出了惊人的爆发力,弱冠之年再启程,它展现了实干者的积淀,亦有冒险家的勇敢。
北京商报记者 常蕾
【亲历者说】
昌平区发改委副主任徐丽君:
回天将补充多元商业文体配套
北京商报:今年回天地区将着重推行哪几个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