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曼洁 档案春秋
在被称作都市绿肺的上海徐家汇公园的一片宁静的角落,葱茏的绿树掩映间,有一幢小巧秀气的红砖小洋楼。这座带有法国新艺术运动风格特征的古朴典雅的花园建筑,是徐家汇公园的镇园之宝,被亲切地称作“百代小红楼”。
从1921年百代唱片公司的工作楼到解放后的中国唱片厂,它承载了近代中国唱片行业发展的完整历史,记录下了无数优美的音符,见证了一代代音乐家和制作人的呕心沥血……

百代小红楼外景
“当代名歌全归‘百代’”
19世纪末,位于上海南京路的英商谋得利洋行率先将腊筒唱片引进中国,这种可以留住声音的机器被上海人叫做留声机,会自己“唱歌”的盘片则被叫做唱片。由于谋得利率先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所有的唱片都被统称为“谋得利唱片”。当时从欧美引进的唱片都是一些外国音乐,难以对中国人的胃口。洋商为打开销路,绞尽脑汁迎合中国人的喜好。

英商谋得利公司广告
根据考证,西洋真正意义上流入中国的第一张唱片,不是古典乐或歌剧,而是一张名为《洋人大笑》的搞笑唱片。据说当时有个叫乐浜生的法国人在上海街头摆摊播放这张唱片,去听的路人每次收费十文钱,广告称:“十文大洋听一次,包你捧腹;听过凡不笑者,大洋奉还,分文不取”。此片音效逼真,大受欢迎。

“洋人大笑”唱片,片长2分43秒,由各种笑声组合而成
法国人在中国早期的唱片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十九世纪时曾经录下许多中国京剧大家的唱段,送回法国刻成唱片,再返销中国,从而赚取利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唱片生产受到影响,唱片供不应求。
上海早年就有东方巴黎之称,在电影、音乐、时装等诸多方面都引领时尚,和国际接轨。在这种形势下,法商瞄准了这个商机,在上海徐家汇路(今衡山路)买下一块地皮,就地生产,盖起了这座留存至今的小红楼,“百代唱片公司”就此成立。

百代唱片公司的标志
后来法国人投资电影失利,1934年将百代公司转让给了英国人,由于“百代”的招牌在中国和华侨聚居的东南亚国家名声煊赫,英国人仍然沿袭“百代”的名称,并更新了相关的技术,给百代唱片注入了新的活力。
“百代”虽是洋品牌,但其注重本土化、中国化。当年“百代”的口号 是:“当代名歌全归‘百代’,影坛俊杰,尽是一家。”“百代”出版的唱片品种繁多,包括戏曲、 曲艺、器乐曲及歌曲,其中尤以国语流行歌曲数量最多,也最为人津津乐道。
英国老板深谙要生产出受中国人欢迎的唱片,必须启用本地人才。聂耳曾在百代公司任编辑,炙手可热的明星姚莉、李香兰、李丽华、胡蝶等都
在这里录下了美妙的歌声,留下了诸如《玫瑰玫瑰我爱你》《夜来香》等金曲。

影后胡蝶为百代公司所作的广告
“百代”小红楼变身“中唱”小红楼
抗日战争爆发后,1942年上海沦陷,百代公司一度由日本人占有,但日本人经营时仍然没有放弃“百代”这个品牌。抗战胜利后,百代公司被日本人归还给了英国人,并且成为战后同行业中恢复生产最快的一家。1946年,百代公司的产品以绝对优势控制了整个市场。

大中华京剧唱片——铁树开花
与此同时,“大中华”唱片也发展起来,成为炙手可热的唱片品牌。“大中华”是1917年孙中山邀请日本人铿尾庆到上海创办的唱片品牌,商标为双鹦鹉。其生产的唱片用不同颜色的片芯来区别唱片种类,红色为京剧,绿色为歌曲,蓝色为地方戏曲。1927年日资撤出后,“大中华”改由中国人自主经营,成为中国大地上第一家本土唱片厂。
但是这也只是中国唱片史上的一个分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始终是百代。打开当年的报刊,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百代唱片的大幅广告,而上海的广播电台也时刻都在播放“百代”的唱片,喜欢赶潮流的上海人无不以拥有一张百代唱片为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