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十四五”期间,产业投融资、省级基金、基准标准等环境经济政策和法规导则会在土壤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土壤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技术体系的现状,在逐渐摸清家底和试点探索的基础上,“十四五”期间需构建“国家—省—市级”土壤生态环境专项规划制度和配套技术体系。随着大数据和智能化对传统行业和规划体系的冲击,提前谋划储备大数据技术等在土壤生态环境管理领域的应用技术基础,对于发展土壤生态环境规划基础能力和有力支撑“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都十分关键。
其次,国际上已经进入土壤污染绿色修复与管理的新时代。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大量的工矿业污染物都排放进入土壤,如果要全部使用工程化措施把这些污染物再拿出来,各国都将无法承受由此带来的巨大能耗物耗以及难以控制的修复活动二次污染影响。因此,注重土壤污染防控的可持续理念在国际社会深入人心,发展绿色可持续修复管理体系是落实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系列政策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我国土壤环境治理和风险管控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我国土壤环境管理和修复产业创新发展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第三,土壤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土地景观功能和支撑区域生态文明的最重要环境要素。在环境区划领域有机纳入土壤生态环境指标是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区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区域生态环境监控、预警和风险管控的关键要素。因此,在生态红线、功能区划、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规划和考核评估体系中充分纳入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生态环境指标的技术和方法学体系,可作为确保土壤健康的重要基础储备。
作者单位:张红振,邓璟菲,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李书鹏,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张天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